中国古代
量刑定罪原则之一。即对诬告者要按其所诬告之罪处罚。
商鞅变法始实行诬告反坐。秦汉以后历代沿袭。秦简《
法律答问》:“甲告乙盗牛若贼伤人,今乙不盗牛,不伤人,问甲可(何)论?端为,为诬人;不端,为告不审。”又:“今甲曰伍人乙贼杀人,即执乙,问不杀人,甲言不审,当以告不审论,且以所辟?以所辟论当也。”即虽因不慎而错告,也以诬告论处。汉律有“诬罔”、“教人诬告”等
罪名。汉宣帝元康四年诏:“告反逮受”。颜师古注:“诬告人及杀伤人皆如旧法。”同年又诏:自今以后,“诸年八十以上,非诬告杀伤人,他皆勿坐。”这说明诬告在汉代是一种严重
犯罪。三国魏文帝黄初五年(224)令:“敢妄相告,以其罪罪之。”晋
张斐主张:“诬告
谋反者反坐”(《晋书·
刑法志》)。北魏律规定:“诸告事不实者,以其罪罪之。”《唐律·斗讼》:“诸诬告人者,各反坐。即纠弹之官,挟私弹事不实者,亦如之。”疏议:“凡人有嫌,遂相诬告者,准诬罪轻重,反坐告人。”唐律还具体规定告二罪以上有虚、告二人以上有虚、告小事虚、告流罪引虚、雇人诬告、诬告加重、诬告减轻以及诬告谋反及大逆等各种诬告
行为反坐论处的原则和措施。明、清律规定了诬告反坐的加等法。即凡诬人笞罪者,加所诬罪二等;流、徒、杖罪各加所诬罪三等,各罪止杖一百,流三千里。若诬人死罪,所诬之人已决者,反坐以死;未决者杖一百,流三千里,加役三年。此外,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还颁布了《诬告法》:“凡诬告三四人者,杖一百,徒三年;五六人者,杖一百,流三千里;所诬重者,以重论;诬告十人以上者,
凌迟处死,
枭首其乡,家属迁化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