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定单位犯罪,对于维护法律的尊严,实现我国刑法的目的和预防单位犯罪均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在实践中单位犯罪的情况一般比较复杂,罪与非罪的界限很难区分,往往涉及一些群众极为关注,社会非常敏感的问题,而且关系到发案单位职工的切身利益。所以在认定单位犯罪时应特别慎重。
首先,审查该
行为是否是危害社会的行为,如果行为不具有
社会危害性,那么该行为就不够成单位犯罪;同时,还要审查该行为是否是法律所规定的构成单位犯罪的行为,如果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即使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也不能认定为单位犯罪。
其次,审查该行为在主观是为单位谋取非法利益或维护单位局部利益还是为个人谋取非法利益;如果不是为了单位的利益而是为了谋取个人利益而实施
犯罪行为,即使以单位名义,也不能认定为单位犯罪。
再次,审查该行为在客观方面的表现。单位犯罪在客观方面要求必须具备单位领导的决策行为和直接
责任人员的实施行为。如果只有决策行为,而没有具体的实施行为;或者只有具体的实施行为,而没有决策行为或事后的
追认,都不能认定为单位犯罪。比如在一起行贿
案件中,行为人虽然是为了给单位牟取非法利益,以单位名义实施的犯罪行为,但我们还应审查其行为是否经过单位决策,如果单位没有实施决策行为或者事后也没有予以追认,那么,只能认定行为人构成
行贿罪而不能认定其为
单位行贿罪。
最后,认真审查
犯罪主体资格。 犯罪主体是具体承担
刑事责任的人或单位。在认定单位犯罪时,我们要正确理解其是否可以成为
单位犯罪的主体。在我国刑法界对于
私营企业和外商
独资企业能否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争论很大,一种是否定说,一种是肯定说。笔者倾向于否定说,因为,无论是私营企业还是外商独资企业其成立的宗旨和行为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企业所有者
营利,也就是为了个人牟利,而这些企业的行为往往都是个人行为,同时我国《刑法》规定的有些犯罪的
刑罚对于单位犯罪的处罚要比
自然人轻,如果把私营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也
作为单位犯罪的主体,将不利于实现刑罚的目的和打击犯罪,也不利于区分
自然人犯罪和单位犯罪。所以,在认定单位犯罪时要对主体进行认真的审查。
虽然单位犯罪要求是为了给本单位牟取非法利益,由单位集体决策或负责人
决定,由本单位人员实施的危害社会行为。但并不一定全部犯罪活动都是由本单位人员实施的,也存在单位与单位之间、单位与自然人之间的共同犯罪问题。因此,在
司法实践中要注意对单位犯罪共同犯罪的审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