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不再罚原则是
法理学上的概念,是指对
违法行为人的同一个
违法行为,不得以同一事实和同一依据,给予两次以上的处罚。一事不再罚
作为行政处罚的原则,目的在于防止重复处罚,体现过罚相当的
法律原则,以保护
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当前我国贯彻一事不再罚原则还存在一定问题:一、《
行政处罚法》对“一事不再罚”处罚主体的表述欠缺唯一的确定性。对几个机关都有
管辖权的违反
行政管理
法律;二、《
行政处罚法》的“一事不再罚”原则对适用法规时的冲突没有提供合适的冲突适用规则。相信随着
行政法治的发展与完善,这些问题都会得到解决
行政处罚是
国家特定
行政机关依法惩戒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个人、组织的一种
行政行为,属
行政制裁范畴。行政处罚作为一种
法律制裁,是对违反
行政管理法规的行政相对人的一种惩戒、教育手段。目的是使相对人今后不再重犯同一违法行为。
我国《行政处罚法》第24条规定“对
当事人的同一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
罚款的行政处罚”。按此规定,一事不再罚可界定为:
行政主体对当事人的同一个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同类(罚款)的行政处罚。也就是说,行为人的一个行为无论是违反一规范,还是数个规范,受一个行政主体
管辖,还是数个行政主体管辖,可以给予两次以上的行政处罚,但如果是罚款,则罚款只能一次,另一次处罚可以是吊销
营业执照或其他
许可证,也可以是
责令停产停业,还可以是
没收等,只是不能再罚款。由此可以看出,行政处罚法规定一事不再罚的范围是有限的,仅仅限制的是二次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而不限制其他
行政处罚种类的第二次或多次适用,在我国目前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处罚种类繁多、职权交叉重叠的情况下,仍不足以解决多头处罚、重复处罚的问题。可以说,这条规定反映了一事不再罚原则理论上的不成熟和迫切的现实需要之间的矛盾及其协调。但我们不能据此来否认一事不再罚原则的存在,这条规定正反映了一事不再罚原则的
立法旨意和精神,只是由于理论上不成熟。
对一事不再罚原则的理解首先是对“一事”即“同一个违法行为”的理解和认识。所谓“违法行为”指当事人违反
行政法规范的行为或者说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而非其他违法或违纪行为。“同一个违法行为”是指当事人实施了一个违反行政法规范的行为或者说一个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当事人在客观上仅有一个独立完整的违法事实。理解这一概念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同一个违法行为是指一个独立的违法行为而非一类违法行为。第二,同一个违法行为在实施的主体上,是同一违法行为人。第三,同一个违法行为是指一个违法事实而非一次违法
事件。第四,同一个违法行为,指的是该违法行为的全貌,如果违法行为人针对该行为向行政处罚主体作了重大欺瞒,且该欺瞒导致处罚主体对该违法行为的定性和施罚产生重大影响,则处罚主体在第一次处罚后可以根据新查明的事实情况对违法
当事人追加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