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效民事行为的类型
民法通则第58条第1款规定:下列
民事行为无效:(1)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2)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3)一方以
欺诈、
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所为的;(4)
恶意串通,
损害国家、集体或者
第三人利益的;(5)违反
法律或者
社会公共利益的;(6)经济
合同违反国家指令性计划的;(7)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
但1999年公布的
合同法对
无效合同和可
撤销合同的规定,却与
民法通则的规定有很大不同,其第52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合同无效:(1)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2)
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3)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4)损害社会公共利益;(5)违反法律、
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其第53条又规定:合同中的下列
免责条款无效:(1)造成对方人身伤害的;(2)因故意或者重大
过失造成对方
财产损失的。即合同法没有把主体资格不合格,以及欺诈、胁迫、乘人之危损害国家以外人的利益等合同置于无效,而是规定在可撤销
行为中。对于民法通则规定的属于无效的“经济合同违反国家指令性计划的行为”,合同法根本没有提及,结合20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的改革,这个条文基本已经失去其意义了。
经对民法通则与合同法对无效民事行为和无效合同规定的梳理归纳,无效民事行为的类型有:
(一)行为人不具有
行为能力实施的民事行为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行为,因没有
意思能力,不发生
法律行为之
效果意思的效力。
法人实施行为能力范围以外的行为,特别是违反禁止性规定的行为,也不生效力。
(二)
意思表示不自由的行为
意思的形成
自由和
意思表示自由是意思表示真实的前提。若在意思形成和表示过程中欠缺自由甚至完全不自由,按合同法的规定,一方以欺诈、胁迫、乘人之危的手段订立损害国家利益的合同,则应属无效,不能依照该意思表示的内容发生效力。
(三)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行为
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的利益的行为,是行为人双方共同合谋进行的,以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为目的的民事行为。它须具备下列
条件:
1.须表示与内心不一致。即外部表示与内心意思不一致,所表示的并不是行为人的真实意思,行为人内心中存在牟取不正当利益或损害他人的意思,但是却故意制造某种进行
民事法律行为的虚假现象。例如为逃避
强制执行而假装把财产
赠与相对人,事实上
当事人并没有出赠和受赠的意思。
2.须有
恶意通谋。即表意人与相对人恶意串通。不但表意人单方面了解自己的表示是虚伪的,而且相对人也了解这一情况。串通指他们之间有勾结,有意思联络。而恶意则指对于该串通是完全了解的,表意人自己了解其表示与意思的不一致,不一致是恶意造成的,而不是出于认识上的
错误。
3.须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的利益。恶意串通的意思表示,必须具有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的利益的目的。串通人之所以恶意串通,必然有其损人利己的非法目的。
(四)伪装行为
即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行为。是指以虚假的合法行为作表面行为,掩盖非法的隐蔽行为的行为。伪装行为,它由表面行为与掩藏行为互为表里构成。其表面行为因意思表示不真实而无效,而
隐藏行为则因为内容
违法而无效。
(五)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的根本属性之一在于意思表示内容的合法性。因此,意思表示如果违法,当然不属于民事法律行为。所谓
违法行为,不仅指违反民法规范,也包括违反其他
部门法的规范,同时包括违反国家政策,损害社会公共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