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赔偿诉讼程序是指人民法院受理和裁判行政赔偿请求的程序,是一种特殊的行政诉讼。受害人可以在提起行政诉讼时一并提出赔偿要求即提起行政赔偿诉讼,也可以在行政复议机关作出决定或者赔偿义务机关作出决定之后,向法院提起行政赔偿诉讼。根据行政诉讼法和国家赔偿法规定,我国行政赔偿诉讼适用行政诉讼程序,属于行政诉讼中的一个特殊类别。
1、行政赔偿诉讼的
起诉条件。根据行政
诉讼法第41、67条和
国家赔偿法第9、13条的规定,
行政赔偿请求人提起行政赔偿诉讼应当具备如下条件:
(1)
原告是行政
侵权行为的受害人。
作为受害人的
公民死亡的,其
法定继承人或
遗嘱继承人可以作为原告提起诉讼;作为受害人的
法人或其他组织终止的,承受其
权利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作原告。
(2)有明确的
被告。行政赔偿诉讼的被告是
执行行政职权违法,侵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并造成
损害的
行政机关及其
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3)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相应的事实根据。原告提起赔偿诉讼,必须有明确具体的诉讼请求,提供有关
证据材料。
(4)属于人
民法院
受案范围及受诉人民法院
管辖。行政赔偿争议必须属于
国家赔偿法规定的赔偿范围,否则,人民法院不予受理。赔偿诉讼必须向有
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出。行政赔偿诉讼管辖适用行政诉讼法关于管辖的规定。
(5)原告单独提出赔偿请求的,必须经过赔偿义务机关的先行处理,这是提起行政赔偿诉讼的前提条件。
(6)在
法律规定的
时效内起诉。国家赔偿法的规定,
当事人提出赔偿请求的时效为2年,从侵害
行为被确认为违法之日起计算。对赔偿义务机关逾期不予赔偿或对赔偿数额有异议的,应当在赔偿义务机关处理
期限届满后的3个月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一并请求赔偿的时效按照行政诉讼的规定进行。
2、行政赔偿诉讼的
审判组织。行政赔偿诉讼的审判组织适用行政诉讼法的规定,一律实行
合议制。
3、
举证责任的分配。行政诉讼中被告行政机关负
举证责任。对此,行政赔偿诉讼不能完全适用。
最高人民法院《行诉法解释》第27条和《行政
证据规定》第5条都明确规定,在行政赔偿诉讼中,原告应当对被诉
具体行政行为造成损害的事实提供证据。被告有权提供不予赔偿或者减少赔偿额方面的证据。
4、行政赔偿诉讼的
审理方式。行政诉讼法第67条第3款规定:赔偿诉讼可以适用
调解。这是行政赔偿诉讼与行政诉讼在审理方式上的区别。行政赔偿诉讼适用调解,就是人民法院可以在双方当事人之间作
协商、调和工作,促使双方相互谅解,以达成赔偿协议。
受害人和赔偿义务机关达成协议,应当制作
行政赔偿调解书。行政赔偿
调解书应当写明赔偿请求、
案件事实和调解结果,应由
审判人员、
书记员署名,加盖人民法院印章,
送达双方当事人,调解书以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即具有
法律效力。
5、行政赔偿诉讼中的
先予执行。先予执行是指在特定的给付案件中,人民法院在作出判决之前,因原告生活困难,
裁定义务人先行给付一定款项或
特定物,并立即
交付执行的措施。在行政赔偿诉讼中,有可能出现因行政机关违法
侵权造成损害,致使受害人无法维持生活的情况,适用先予执行,能够及时地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6、行政赔偿诉讼裁判的执行。我国行政赔偿诉讼的执行适用行政诉讼法第65条规定,对赔偿义务机关采取特殊的
执行措施,包括划拨、
罚款、
司法建议和追究
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