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宪法的发展趋势
新中国宪法的发展经历了曲折艰辛的过程,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了调整社会生活的重要功能,广泛地影响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宪法不仅是确立法制统一的基础,而且作为民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形成法律信仰的社会基础。中国宪法发展的历史在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留下了印记,而1982年宪法更是中国宪政史上的一个重要标志,作为一部继往开来的宪法,标志着中国开始从人治到法治并建设法治国家的转变。
法治构成了21世纪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目标,是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随着作为法治的基础与核心的宪法在法治国家中日益受到高度的重视,宪法制度与宪法存在的事实也将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受到关注。在建设法制国家的进程中,必须以宪法为基础推进法制的进程,提高全社会的宪法意识。
1.宪法社会影响力的扩大。法治以宪法为基础,依法治国的基础与核心是依宪治国,确立宪法在治理国家中的基础地位。随着法制进程的发展,宪法将进一步扩大其影响力。21世纪中国宪法的发展面临着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良好环境和难得的历史机遇。特别是,经过对现行宪法的四次修改,宪法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得到了协调与发展,宪法不断扩大的影响力使社会成员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到宪法的价值与功能。
2.宪法更加贴近民众生活。宪法是治理国家的基本规则和形式的长期实践经验积累的表现。中国宪法是在中国特定社会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以解决中国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故宪法制度与运行要贴近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实际,使宪法进入民众的实际生活之中,成为生活规范与生活方式,反映民众要求,调整民众与国家、政府间的关系,确立宪法作为最高规范的地位。
3.宪法保障机制的完善。克服宪法运行机制的不合理性和低效率性,树立宪法的认同感和权威性,完善宪法的运行机制,建立高效、统一、有权威的宪法保障机构,发挥宪法解释、宪法惯例、宪法修改制度的作用。注重宪法保障制度的制度设计合理性,保证运行的过程和效果;完善宪法监督制度、建立有效的宪法监督机构、借鉴外国合理经验、考虑中国社会特定的经济、政治与文化的特点,保障宪法全面有效地实施。
4.宪法解释机制的完善。使用宪法解释与宪法修改并用的方式稳定宪法运行机制,并逐步从修改型模式过渡到解释型模式。
5.宪法的适用性增强。现代社会中,宪法诉讼是保障基本权利价值,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重要方式。宪法进入司法审判是宪政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宪政体系的应有之意。需要逐步扩大宪法的司法化领域。
6.宪法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协调。随着中国法治化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宪法规定更加完善。为适应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宪法将赋予公民更多的自由权利,包括财产所有权、基本的人身自由权、政治权利得到进一步认同并为公民所实际享有、公民宪法权利救济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将得到进一步加强和发展。在市场体制下,经济纠纷大量增加,经济组织既不愿也无法从政府方面获得有效解决,只有寻求司法途径。以人民法院审判权为核心的司法权将得到扩大与加强,政府行政权受到相应限制。在司法实践中,随着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宪法意识的提高,法院行政案件的审判权将会更加充实和强化。
随着世界一体化进程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宪法国际化也将成为中国宪法发展的趋势,形成开放而统一的规范体系。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法律问题,建议您咨询法帮网律师。
咨询法帮网律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