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刑事
拘留Criminal Detention,
公安机关对于罪该
逮捕的现行犯或者重大嫌疑分子,在紧急情况下,依法所采取的暂时剥夺其
人身自由的临时性
强制措施。根据中国《
刑事诉讼法》第61条的规定,所谓紧急情况,包括以下几种:(1)正在预备
犯罪、
实行犯罪或者在犯罪后及时被发觉的;(2)
被害人或者在场亲眼看见的人指认他犯罪的;(3)在身边或者住处发现有犯罪
证据的;(4)犯罪后企图
自杀、逃跑或者在逃的;(5)有毁灭、伪造证据或者
串供可能的;(6)不讲真实姓名、住址,身份不明的;(7)有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重大嫌疑的。
刑事拘留是指公安机关在
刑事诉讼中,由于情况紧急,依法将现行犯或重大嫌疑分子予以
羁押,临时限制其人身
自由的
刑事强制措施。它是我国刑事
诉讼法规定的五种强制措施之一,也是公安机关办理
刑事案件最常适用的一种强制方法,在整个刑事
诉讼体系中
占有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在依法的前提下,准确灵活地运用这一强制措施,有利于加强公安机关打击刑事犯罪的力度,防止
犯罪嫌疑人、
被告人继续犯罪、逃避
侦查和审判,
保证刑事诉讼能够顺利进行,从而实现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准确、及时地查明犯罪事实,正确应用
法律,惩罚
犯罪分子,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的诉讼任务。在刑事
司法实践中,公安干警对刑事拘留运用的好与坏,它直接关系到刑事
案件的办案质量,涉及到
公民的
人身自由权利。虽然公安机关在内部不断加强对干警业务素质的培养,使公安干警在刑事诉讼中的
法律意识,执法水平都有大幅度提高,但是目前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公安干警对刑事拘留这一强制措施的性质、适用对象、程序、作用等方面的理解尚不够深刻、透彻、全面。因此在执法过程中还存有许多问题,而解决好这些问题将更加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提高执法水平、严格执法并充分发挥这一强制措施的作用。
一、刑事拘留的适用范围编辑本段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一条明确规定,刑事拘留适用范围是:(一)正在预备犯罪、实行犯罪或者在犯罪后即时被发觉的;(二)被害人或者在场亲眼看见的人指认他犯罪的;(三)在身边或者住处发现有犯罪证据的;(四)犯罪后企图自杀、逃跑或者在逃的;(五)有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可能的; (六)不讲真实姓名、住址、身份不明的;(七)有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重大嫌疑的。现行犯是指正在预备犯罪,实行犯罪或者犯罪后被即时发现的人。重大嫌疑分子是指有一定的证据
证明可能是实施
犯罪行为的人。从以上可以看出刑事拘留的适用对象是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的,有着严格的界限和
标准,不能随意变更和超越。但在公安司法实践中,部分干警对这一标准的掌握不是很好,主要表现为两种倾向,一种是刑事拘留适用范围过于随意化、扩大化。公安干警的
法制观念淡薄,
特权思想严重是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这种倾向主要表现为:(一)为防止
治安案件当事人申诉,
起诉而对其采取刑事拘留,以拘代处,混淆了刑事拘留与
行政拘留的界限,扩大了刑事拘留的范围。(二)由于刑事拘留对犯罪嫌疑人的羁押日期有限,在办理刑事案件过程中用
行政拘留代替刑事拘留以延长办案时间。(三)以拘代查,滥用拘留,对没有任何证据证明有犯罪嫌疑的人随意进行拘留审查,甚至有公安机关在对外来人口清查时发现没有
身份证的人也进行刑事拘留的以拘代查。(四)有的公安机关出于地方保护的目的,将典型
经济合同纠纷中的
债务人强制刑事拘留,以逼取
债务人及其家属迅速还欠,插手经济纠纷案件。另一种倾向是对刑事拘留的适用范围掌握的过于僵化,无形中缩小了刑事拘留的范围。当然了这种做法的目的各种不同,有的地方公安机关是为了增加捕教率,有的是对公安侦查工作
责任心不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还有的是公安干警徇私情。
此外还需指出的是,根据《刑事诉讼法》第十六条:“享有
外交特权和
豁免权的
外国人犯罪应当追究
刑事责任的,通过
外交途径解决。”的规定,即使这些人符合
条件也不得对其适用刑事拘留。
二、刑事拘留的时间编辑本段
按照《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九条以及《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一0九条的规定,刑事拘留的时间有三种:(一)对于被拘留的犯罪嫌疑人,经过审查认为需要逮捕的,应当在拘留后的三日内提请
检察院审查批准。(二)延长一至四日。即在特殊情况下,经县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提请审查批准逮捕的时间,在原有三日基础上延长一至四日。在司法实践中特殊情况一般指犯罪嫌疑人的
行为构成了犯罪的重大嫌疑,但犯罪事实尚未查明;案情复杂、
证据材料的收集尚不足以提请批准逮捕的;
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主要证据的
鉴定结论尚未作出,影响确定案件性质的。(三)三十日。即对于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的重大嫌疑分子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提请审查批准的时间可以延长至三十日。其中流窜作案是指跨市、县
管辖范围连续作案,或者在居住地作案后逃跑到外市、县继续作案;多次作案是指三次以上作案;结伙作案是指两人以上共同作案。
三、刑事拘留的审批编辑本段
刑事拘留的审批是指有权的公安机关对符合刑事拘留条件的现行犯或重大嫌疑分子进行审核和批准的程序,包括审批机关、审批权限和审批程序等规定。
(一)审批机关,《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一0六条规定,刑事拘留的审批机关是县级以上公安机关。在日常公安司法实践中,刑事拘留既可以由正职负责人审批,也可以由副职负责人审批,而其他人则无权进行刑事拘留的审批。
(二)审批权限。是各级审批机关对审核批准刑事拘留所具有的
权力界限。通常指以下几种特殊情况:1、对不享有外交特权和
豁免权的外国人和
无国籍人依法应当拘留的,应当由省、
自治区、
直辖市公安厅、局审批。
执行拘留后应即时向当地外事处办公室和有关的外国人主管部门履行通报
义务,同时并报公安部备案。2、对入伍前在地方作案的军人需要刑事拘留的,应当由地方公安机关提供犯罪证据材料,送交军队军以上保卫部门审查,确认应依法
追诉的,由该保卫部门拘留。3、对县以上的各级人大代表依法应予刑事拘留的,必须经本级人大会主席团许可,在本级人大会闭会
期间经本级人大常委会许可方可审批。
(三)审批程序。拘留犯罪嫌疑人应当由办案人员填写《呈现请拘留报告书》,经有审批权限的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后签发《
拘留证》,该法律文书的填写应字迹工整,法律用语规范。司法实践中切忌在《呈请拘留报告书》中写有“呈请刑事拘留X日”。对需要延长刑事拘留
期限的,办案单位应当在拘留期限界满前的二十四小时内制作《
呈请延长拘留期限报告书》,并由原批准机关负责人审批,不必再签《拘留证》。但是在《呈请延长拘留期限报告书》中应写明“呈请延长拘留X日”或“呈请延长拘留至三十日”字样。
四、刑事拘留的执行编辑本段
根据《刑事诉讼法》及《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中有关刑事拘留的规定,公安干警在
执行刑事拘留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1、办案人员在执行刑事拘留时必须向被执行人出示《拘留证》,责令被执行人在《拘留证》上签名(盖章)、捺指印,如被执行人拒绝的,查人员应当在《拘留证》人注明。遇有必要情况侦查人员有权
使用警械。
2、办案人员对被拘留人在拘留后的二十四小时内应当时行
讯问并制作讯问
笔录,发现不应拘留的应立即释放。
3、办案人员除有碍侦查或无法通知情形外,应当在二十四小时内将被拘留人的拘留原因及羁押处所通知被拘留人家属或者他所在单位。
五、刑事拘留的解除编辑本段
根据《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一百一十三条规定,公安机关对被拘留的犯罪嫌疑人审查后,根据案件情况报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分别作出处理。一是对需要逮捕的,在拘留期限内依法办理提请批准逮捕手续;二是对应当追究刑事责任,但不需要逮捕的,而办理
取保候审或
监视居住手续,直接向院
移送起诉;三是在拘留期限内未能查明犯罪事实的,办理取保候审或监视居住手续,继续侦查;四是具有刑事诉讼法第15条规定情形之一的,
撤销案件。以上四种情况均需办案机关对刑事拘留予以解除。但在解除刑事拘留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应当给被拘留人《释放证明书》,并在该文书中写明释放原因。2、对具有刑诉讼第 15条规定情形之一的除释放被拘留人外,还应
撤销案件,而不能以放代撤。3、对机关不批准逮捕的被拘留人应立即释放,发给释放证明书。公安机关为需要
补充侦查、要求
复议复核的应变更强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