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侵犯人身权的刑事赔偿
我国
国家赔偿法第15条规定:行使
侦查、检察、审判、监狱管理职权的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时有下列侵犯人身权情形之一的,受害人有取得赔偿的
权利:(1)对没有
犯罪事实或者没有事实
证明有犯罪重大嫌疑的人
错误拘留的;(2)对没有犯罪事实的人错误
逮捕的;(3)依照
审判监督程序再审改判无罪,原判
刑罚已经
执行的;(4)刑讯逼供或者以殴打等暴力
行为或者唆使他人以殴打等暴力行为造成
公民身体伤害或者
死亡的;(5)
违法使用武器、
警械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者死亡的。根据本条规定,我国刑事赔偿范围中侵犯人身权的赔偿限于侵犯公民
人身自由权和
生命健康权。具体包括:
1、错误拘留。错误拘留在
刑事诉讼法和
国家赔偿法上具有不同的含义。在
刑事诉讼法上,错误拘留是指
司法机关在不具备刑事
诉讼法规定的
条件的情况下实施的
刑事拘留。在
国家赔偿法上,错误拘留是指
司法机关对没有犯罪事实或者没有事实证明有犯罪重大嫌疑的公民而采取的
刑事强制措施。
刑事拘留是刑事
诉讼强制措施之一,是指行使
侦查权的机关在侦查过程中,遇到紧急情况时,对现行犯或重大犯罪嫌疑分子采取的临时限制其
人身自由的一种强制方法。司法机关违法采取刑事拘留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包括拘留的
对象错误、超过法定拘留
期限等。根据国家赔偿法第15条第1项的规定,可以请求国家赔偿的错误拘留不仅包括对没有犯罪事实的人采取的拘留措施,而且包括对没有事实证明有犯罪重大嫌疑的人实行的拘留。"没有犯罪事实"是指完全没有
证据或者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犯罪事实存在。所谓"没有事实证明有犯罪重大嫌疑",是指没有比较可靠的证据或者没有足够证据证明
当事人可能实施了
犯罪行为。因此,只要不能证明被拘留的人有罪,便必须按无罪处理,先前的拘留便为错误拘留。但是,对于拘留时没有犯罪事实或犯罪重大嫌疑的,拘留后发现有犯罪事实或犯罪重大嫌疑的,不宜认定为错拘。
2、错误逮捕。逮捕是指司法机关对
犯罪嫌疑人、
被告人实行
羁押、看管,暂时限制其人身
自由的一种强制措施。关于逮捕的条件,刑事诉讼法第60条规定:对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嫌疑人、
被告人,采取
取保候审、
监视居住等方法,尚不足以防止发生
社会危险性,而有逮捕必要的,应即依法逮捕。对应当逮捕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如果患有严重疾病,或者是正在怀孕、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可以采用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的办法。
错误逮捕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不应当逮捕而逮捕、违反法定程序逮捕等;国家赔偿法上的逮捕是指没有犯罪事实而实施的逮捕,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司法机关实施逮捕时符合法定条件和程序,但事后证明被逮捕人无罪的,仍然构成错误逮捕,国家应当承担赔偿
责任。认定错捕的机关是
人民检察院和
人民法院,如果人民
检察院因被捕的人无罪
决定撤销案件的,或者作出
不起诉决定的;人
民法院的在一审、
二审程序中所作的
终审判决宣告被告无罪的,对被告的逮捕应定为错捕。
3、无罪错判、原判刑罚已经执行的。具体来说,国家承担赔偿责任的无罪错判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1)人民
法院对无罪的公民判处刑罚。所谓无罪,包括公民没有实施犯罪行为或者没有充分确凿的证据证明公民实施了犯罪行为两种情形。公民确实没有实施犯罪行为的,人民法院的
有罪判决当然构成错误判决。公民具有实施犯罪行为的重大嫌疑,但是没有确凿充分的证据证明公民实施了犯罪行为的,根据
无罪推定的原则,公民应当被
视为无罪,人民法院的有罪判决仍然构成错误判决。根据上述分析,如果被告人的行为已经构成犯罪,人民法院在法定的
量刑幅度内作出不适当的判决,或者超出
法定刑幅度
量刑,经改判处以比较轻的刑罚,不构成国家赔偿法上的错判。免予刑事
处分的有罪判决经再审被
撤销,公民被
宣告无罪,也不构成国家赔偿法上的错判。
(2)原判刑罚已经执行。"刑罚已经执行"包括刑罚已经全部执行和部分执行两种情况。被无罪错判的人如果已经全部执行判决刑罚,国家应对全部错判刑罚承担赔偿责任;如果在执行过程中经
审判监督程序再审宣告无罪释放的,国家则应对已执行部分的错判刑罚承担赔偿责任。在
自由刑执行期间,被告人被依法
减刑或者
假释的,对于被减刑或者假释部分的错判刑罚,国家不负赔偿责任。在
刑罚执行中
保外就医的,人身自由虽受限制但实际上未被羁押,此
期间国家不负赔偿责任。《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刑罚执行中保外就医期间是否属国家赔偿范围的批复》(1998年3月11日)。
缓刑判决经再审程序撤销公民被宣告无罪的,亦不发生
国家赔偿责任。在这种情况下,法院虽然判处被告人刑罚,但缓刑不是刑罚的执行,而是附条件地不执行,不发生国家赔偿法上要求的侵犯人身
自由权或者生命
健康权的
损害事实。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几个问题的解释》第4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判处
管制、
有期徒刑缓刑、
剥夺政治权利等刑罚被依法改判无罪的,国家也不承担赔偿责任。但是,赔偿请求人在判决生效前被羁押的,依法有权取得赔偿。
(3)原判决经审判监督程序撤销并且被告人被宣告无罪。审判监督程序是人民法院对已经发生
法律效力的判决、
裁定,发现在认定事实或者适用
法律上确有错误,依法进行重新
审理的一种特殊的诉讼程序。"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再审改判无罪",是指经过再审确认被告人没有
违法行为或者违法行为不构成犯罪而撤销原来有罪的判决。也就是说,改判必须是依据审判监督程序作出的,而且必须是改判无罪。
在此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被告人的行为不构成犯罪,但是构成
民事违法行为或者
行政违法行为,人民法院的有罪判决是否构成错误判决?国家是否承担赔偿责任?对此,一种观点认为,由于被告人实施了违法行为,存在着
过错,国家对此不承担赔偿责任,有罪判决虽然被撤销,仍然不构成错误判决。另一种观点认为,国家赔偿法规定的"没有犯罪事实",限于公民没有实施犯罪行为,不包括民事违法行为和
行政违法行为。公民虽然具有过错,但这种过错是民法上的过错和
行政法上的过错,而不是刑罚上的过错,不能相互混淆。而且,对没有实施犯罪行为的公民
宣判有罪,不是公民的过错,而是国家的过错,国家应当承担赔偿责任。我们认为后一观点是正确的。
(2)法院在一审
生效判决中宣告被告人无罪,对判决前的羁押,存在错误拘留和错误逮捕两种情形。这两种情况都是无端侵害公民人身权的行为,国家应负赔偿责任。一审判决被告人有罪,在二审程序中被改判无罪的,因刑罚尚未执行,不存在因刑罚执行造成的损害,但一审的有罪判决延长了对被告人的羁押时间,对此损害国家也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3)对有罪公民不应当判处
死刑而判处死刑且已执行的,国家承担赔偿责任。这种判决虽然是
轻罪重判,但与一般的轻罪重判具有质的不同。一般的轻罪重判仅仅涉及公民的人身自由权,而这种轻罪重判侵犯的是公民的生命健康权,
公民权利的种类和性质发生了质的变化。这种轻罪重判不是一般的不适当,已经构成违法,国家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4、刑讯逼供和殴打等暴力行为。刑讯逼供和殴打均属于暴力
侵权的范畴。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过程中对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进行刑讯逼供或者施以其他暴力侵害行为的,可能产生工作人员自己的
刑事责任,但是这并不妨碍国家承担赔偿责任。工作人员的刑事责任是工作人员因其犯罪行为对国家承担的惩罚性的
法律责任,而刑事赔偿是国家因其
侵权行为而对公民承担的补救性的法律责任,两者之间因主体和性质不同,不能发生折抵关系。在确认暴力侵权行为时,应当注意的问题是:
(1)实施这种暴力侵权行为的主体不限于司法机关的工作人员。受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唆使的人员实施了此类暴力行为,国家也承担赔偿责任。
(2)这种暴力侵权行为必须发生在执行职务的活动过程中,且与职权行使有密切的联系。刑讯逼供及其他暴力行为不是行使职权行为,因为法律不可能赋予司法机关这种
权力。但是,此类行为是发生在国家司法工作人员行使职权的过程中,与行使职权有关,或者以
公务为目的或者利用了行使职权的便利条件,因此仍然构成公务行为。国家赔偿法规定对此类侵害行为承担赔偿责任。如果暴力侵害行为发生在司
法人员执行职务过程之外,则系个人行为,国家不负赔偿责任。
(3)此类暴力行为一般表现为刑讯逼供或者殴打等方式,而且必须造成了公民身体伤害或者死亡的后果。刑讯逼供是指司法人员在办理
刑事案件过程中,对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使用
肉刑或者变相使用肉刑逼取
口供的行为。根据国家赔偿法的规定,只有在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者死亡的情况下,国家才承担赔偿责任。
《
司法行政机关行政赔偿、刑事赔偿办法》第5条的有关规定,可供我们具体认定此类行为:刑讯逼供或者体罚、虐待服刑人员,造成身体伤害或死亡的;殴打或者唆使、纵容他人殴打服刑人员,造成严重后果的;侮辱服刑人员造成严重后果的;其他违法行为造成服刑人员身体伤害或者死亡的。其他司法机关工作人员若有上述行为,造成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身体伤害或者死亡的,国家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4)应当准确理解"造成"的含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黄彩华申请国家赔偿一案的批复》(1999年8月25日)中认为:国家赔偿法第15条第(4)项以及第27条的规定中使用的是"造成"身体伤害或者死亡的表述方法,这与致人伤害或死亡是有区别的。"造成"应当理解为只要实施了法律规定了的违法侵权行为,并产生了"伤害或死亡"的后果,就应当适用国家赔偿法第15条第4项的规定。
5、违法使用武器、警械。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使用武器、警械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者死亡的,受害人有取得赔偿的权利。
国务院1996年1月颁布的《人民
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第8条至第11条对人民警察使用警械、武器作了严格规定。
该条例第10条规定:人民警察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使用武器:
(1)发现实施犯罪的人为怀孕妇女、儿童的,但是使用枪支、爆炸、剧毒等
危险物品实施
暴力犯罪的除外;
(2)
犯罪分子处于群众聚集的场所或者存放大量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等危险物品的场所的,但是不使用武器予以制止,将会发生更为严重危害后果的除外。
该条例第11条规定:人民警察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立即停止使用武器:
(1)犯罪分子停止实施犯罪,服从人民警察命令的;
(2)犯罪分子失去继续实施犯罪能力的。
此外,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
司法部还于1983年9月联合下发了《关于人民警察执行职务中实行
正当防卫的具体规定》,监狱法第45条、第46条对监狱管理过程中使用武器和警械的条件和程序也作了明确规定。
上述规定,既赋予了人民警察使用武器和警械的权利,同时也对人民警察使用武器和警械作了限制。人民警察在执行职务中如果违法使用武器和警械使公民受到伤害的,国家应承担赔偿责任。司法人员在执行职务中因正当防卫使用武器警械造成他人伤亡的,国家不予赔偿。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国家应予赔偿。
(二)侵犯
财产权的刑事赔偿
我国国家赔偿法第16条规定:行使侦查、检察、审判、监狱管理职权的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时有下列侵犯
财产权情形之一的,受害人有取得赔偿的权利:(1)违法对财产采取
查封、扣押、冻结、
追缴等措施的;(2)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再审改判无罪,原判
罚金、
没收财产已经执行的。根据本条规定,国家承担刑事赔偿责任的情况包括如下两种:
1、违法对财产采取查封、扣押、冻结、追缴等措施。
(1)查封。在刑事诉讼中,查封是指司法机关将可以用作证据或与
案件有关不便提取的财物予以就地封存的一种措施。刑事诉讼法第77条第3款规定:人民法院在必要的时候,可以查封或者扣押被告人的财产。根据本条规定,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只有人民法院才有权采取查封措施。
(2)扣押。根据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扣押针对的是
物证、
书证。所谓
扣押物证、书证,是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对发现能够证明犯罪嫌疑人有罪或者无罪的物品、文件,依法强制扣留的一种刑事强制性措施。
扣押物证、书证直接关系到公民的合法权益,必须严格依照法定程序进行。在侦查阶段,扣押物证、书证,只能由两名以上的侦查人员进行,其他任何人无权行使这种权力。扣押物证、书证经常与勘验和
搜查同步进行。在实施这些
侦查行为时,如果发现与案件有关的物品、文件需要扣押,凭勘验证、
搜查证即可扣押。单独实行扣押时,须经县以上
公安机关、
国家安全机关、人民检察院的负责人批准。侦查人员进行扣押,必须持本机关的介绍信和
本人的工作证,并向被扣押物证、书证的人出示或者宣读。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14条的规定,扣押的范围是可以证明犯罪嫌疑人有罪或者无罪的各种物品和文件。也就是说,对可以证明犯罪嫌疑人有罪、罪重的物品、文件应当扣押,对可以证明犯罪嫌疑人无罪、罪轻的物品、文件也应当扣押。但是,对明显与案件无关的物品、文件则不能扣押。如果已经扣押,应当尽快返还。对与案件有无关系不易分清或者认为可扣押可不扣押的物品、文件,应当先行扣押,待查清后再作出处理。如果发现违禁物品,虽然与本案无关,也应当扣押,并交有关部门处理。对扣押的物品、文件应当查点清楚,当场开列清单一式两份,写明物品的名称、牌号、规格、数量、重量、特征及来源等,由侦查人员、
见证人和持有人签名或盖章后,一份交持有人,一份存卷。对已扣押的物品、文件,应当认真登记,妥善保管。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16条的规定,侦查人员认为需要扣押犯罪嫌疑人的邮件、电报的时候,经公安机关或人民检察院批准,即通知邮电机关将有关的邮件、电报检交扣押。对邮件、电报的扣押有其特殊性,故法律另作专门规定。其特殊性表现在:扣押邮件、电报直接涉及限制公民的
通信自由,必须严格控制;
侦查机关必须与邮电机关共同实施,并取得邮电机关的密切配合。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17条、第118条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应当做到:①正确掌握扣押犯罪嫌疑人邮件、电报的范围。②扣押犯罪嫌疑人邮件、电报应当先经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负责人批准,然后通知邮电机关依照上述规定检交扣押。③对扣押的邮件、电报应当迅速审查,经查明确实与案件无关的,应当在3日以内将扣押的邮件、电报退还原主或原邮电机关。
(3)冻结。冻结是指司法机关在案件的侦查和审理中发现被告人的存款、汇款与案件有直接关系时,要求有关单位对其存款、汇款
停止支付或者转移的一种措施。对犯罪嫌疑人的财产,司法机关可以采取查询、冻结措施。对此,刑事诉讼法第117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根据侦查犯罪的需要,可以依照规定查询、冻结犯罪嫌疑人的存款、汇款。犯罪嫌疑人的存款、汇款已被冻结的,不得重复冻结。刑事诉讼法规定的"犯罪嫌疑人的存款",既包括犯罪嫌疑人以他的真名、化名存入的款项,又包括是他的犯罪所得以其
家庭成员的名字或者他的亲朋好友的名字存入的款项。如果一时分不清是否属于犯罪嫌疑人的存款,但侦查时又需要查询、冻结的,可先查询、冻结,然后根据情况再作处理。"犯罪嫌疑人的汇款",既包括犯罪嫌疑人汇出的款项,又包括他人汇给犯罪嫌疑人的款项。
查询、冻结犯罪嫌疑人的存款、汇款,应当经县以上人民检察院的检察长或者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填写查询个人储蓄存款通知书、停止支付个人储蓄存款通知书或者查询汇款通知书、停止支付个人汇款通知书等文书。对于已冻结的存款、汇款经查明确实与案件无关的,应当在3日以内解除扣押、冻结,退还原主或者原邮电机关。
(4)追缴。关于追缴措施,刑事诉讼法没有规定。
刑法在"量刑"一节中规定了追缴,该法第64条规定:犯罪分子违法所得的一切财物,应当予以追缴或者责令退赔。从法律规定和有关的
司法解释来看,所谓追缴是指强制收缴
罪犯赃款、赃物,退还原主、上缴
国库的强制措施。该种措施的法律性质、适用范围和适用程序均不明确。司法机关采取上述措施,必须依法享有该项职权。
超越职权范围、无权限以及违反法律规定的条件采取的上述措施,给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国家必须赔偿。
2、再审无罪,原判罚金、
没收财产已经执行。罚金是指人民法院判处犯罪人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额金钱的刑罚,没收财产是指将犯罪分子个人所有财产的一部或者全部强制无偿地收归国有的刑罚。
罚金和没收财产产生国家赔偿责任的条件是:第一,判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的判决必须生效,而且已经执行。判决没有生效,受害人可以通过上诉的途径申请纠正。判决生效但没有执行的,没有发生国家赔偿法规定的财产损害事实,不产生国家赔偿责任。第二,生效判决经审判监督程序撤销,受害人被宣告无罪。刑事赔偿以公民无罪为前提。如果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再审改判被告人无罪,说明原判处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错误,如果已经执行,国家当然应予返还,如果因被判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造成受害人财产损失的,亦应由国家承担赔偿责任。如果经审判监督程序,公民仍然被确认有罪,即使原判决被变更,国家仍然不承担赔偿责任。